姓名
李富生
所在系(室)
作物科学系
职务
学院党委书记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
导师类别
博导
电子邮箱
Lfs810@sina.com
研究方向
甘蔗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教育经历
和
工作经历
1、1986年9月-1990年7月,在云南农业大学读本科,获农学学士学位。
2、1990年7月-今,在云南农业大学工作,其间:1996年9月-1998年7月,在云南农业大学非脱产就读研究生班;2002年9月-2005年7月,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儋州)非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3、1995年获讲师职称,2000年获副教授职称,2007年获教授职称。
4、2004年4月-2009年10月,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10月-2012年1月,担任学校党办、校办副主任;2012年1月-2017年4月,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党委书记;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楚雄州南华县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挂职县委副书记;2017年4月-2021年6月,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2021年6月-今,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5、1997年10月-2021年1月,担任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副所长;2021年1月-今,担任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所长;2021年3月-今,担任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6、学术/学会任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云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热带作物学报》、《中国糖料》编委,云南省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学情况
科研情况
1、教学方面:博士研究生《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硕士研究生《作物遗传育种专题》、本科生《作物栽培学》等课程讲授;获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2、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农业部948项目子课题1项、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云南省科技推广项目二等奖1项。通过省级审定甘蔗自育品种1个(滇蔗01-58)、引进品种2个(新台糖20号、新台糖22号),其中这2个引进的甘蔗品种成为云南省的主栽品种,自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1000万余亩。在《中国农业科学》、《Crop Science》、《PLOS ONE 》、《IJM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获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克隆并登记甘蔗抗旱耐寒相关基因20余个。
代表性成果
1、甘蔗与蔗茅属间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的研究:本课题组首次利用“蔗茅与甘蔗”属间远缘杂交获得成功,杂种后代通过长达10余年的选育,我校第一个自育甘蔗品种“滇蔗01-58”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标志着含有新型异质血缘的甘蔗新种质创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形成的“高原甘蔗育种理论与实践”新方法和新技术获得澳大利亚革新专利。
2、蔗茅全基因组测序与解析及数据库构建:甘蔗遗传背景复杂,常规杂交育种对于目标性状的获得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组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对甘蔗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遗传改良已逐渐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为解析蔗茅基因组的遗传密码,本课题组采用二代(illumina)与三代(Pacbio)测序技术,对蔗茅全基因组(0.9Gb)进行测序,并对甘蔗属复合体(Saccharum Complex)内的主要栽培种和野生种共计202份材料进行重测序,揭示蔗茅在甘蔗遗传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挖掘早熟高糖多抗等优良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为有效利用蔗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构建蔗茅基因组数据库(EfGD,url:https://efgenome.ynau.edu.cn/),方便更好地利用数据和共享资源。